纽约都市圈是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以及在特定的地理条件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我国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发展都市圈经济是一种必然的趋势。通过对纽约都市圈的分析,所揭示的发展特征、规律和潜在问题,旨在对我国城市化与都市圈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应当汲取的教训,以促进我国城市化和都市圈的健康发展。
一、纽约都市圈演化动因与形成机制
纽约都市圈作为城市与区域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是客观形成与主观规划双向推动形成的。其空间演化主要表现在外部空间的扩展和内部空间的重组两个方面。外部空间的扩展主要表现在都市圈对外界的作用;内部空间的重组主要表现在圈层内部。
(一)纽约都市圈演化的动因与路径
工业化时期,纽约城是美国最大的工业基地。从发展历程看,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外向型经济是纽约都市圈兴起和壮大的主要驱动力,其形成与演化经历了大致四个阶段:
一是1870年之前的孤立分散的城市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美国经济以农业为主导方向,产业结构出现了一、二、三的格局,即第一产业占主导地位,二、三产业显“阶梯式”逐级递减;二是1870后到1920年初的单中心城市体系形成阶段。这一阶段的产业结构主要以钢铁、煤炭等重工业为核心,产业结构变化也由原先的一、二、三格局转变成了二、三、一的格局,且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和横贯大陆铁路网的形成,区域内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并逐渐形成了以纽约、费城两个超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发展轴线;三是1920年到1950年的多中心都市圈雏形阶段。这一阶段美国的社会经济进入了工业化后期的发展,其中非农劳动力约占89%,第二、三产业的产值占据了三大产业结构总产值约94%。中心城市规模较第二阶段继续扩大,城市发展不断地向周边郊区扩展,超越了建成区的地域界限,逐渐形成了大都市圈;四是1950年以后的大都市圈发展成熟阶段。这一阶段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交通和通讯革命随后而起,产业结构向知识密集型转变,促进了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同时,随着城市郊区化的出现,都市圈的空间范围扩大,沿着以纽约、费城两个超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发展轴线扩散,逐渐形成以纽约为核心的都市圈。
(二)纽约都市圈发展的动力机制
在都市圈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市场机制是都市圈空间演变的主要动力,政府机制是都市圈空间演变的客观动力,并通过政府和市场的共同作,产生集聚和扩散效应,从而影响和改变都市圈的发展。
1.市场机制是都市圈空间演变的主要动力
纽约都市圈遵循了都市圈发展的普遍规律,经历了近两百年的漫长演进过程,在市场机制主导下自发形成。市场机制以价值杠杆为手段,在城市化与市场化的互动过程,形成了工业发展、社会分工和市场细化的自然结果。
2.政府机制是都市圈空间演变的客观动力
受传统的政治体系、文化背景的影响,纽约都市圈政府制度体现着一种松散的、非统一的、不具有权威的都市圈行政体系,这也产生了具有单一功能的专门问题协调组织机构。该机构是解决和调节都市圈内区域性问题、利益和冲突等,进而管理整个都市圈的经济社会问题。
3.ULURP治理机制是都市圈空间演变的重要推力
纽约都市圈采取了自生自发秩序占主导和支配地位的“多中心”治理机制,将政府与非政府、行政手段与市场手段相结合,通过行动者之间的互动,在其城市管理中运用城市土地利用审批程序(ULURP),从制度上为公众、社区、规划委员会、地方政府、市议会等利益主体提供了法定途径。该大都市管理程序通过整合不同的社区、团体以及公众的利益,协调大都市建设与管理的现实矛盾,以减少项目对城市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纽约都市圈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经验
(一)从“点”到“面”的轴向扩展是都市圈空间扩展的表现形式
纽约都市圈空间扩展模式是指都市圈的空间范围沿着以纽约、费城两个超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发展轴线方向向外扩展融合,最终形成从点轴扩散到联网辐射的空间组织结构。
1870年前的孤立分散城市发展阶段是纽约都市圈空间的点轴扩展轨迹的起点。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和横贯大陆铁路网的形成,城市数量急剧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区域内的城市化水平提高,各城市的建设区也基本成型,形成了单中心城市体系;1920年到1950年是美国社会经济进入工业化后期的发展阶段,中心城市规模较前一阶段继续扩大,城市发展不断向周边郊区扩展,逐渐形成了以纽约、费城两个超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发展轴线。在极化和轴线的扩散作用不断增强的情况下,中心城市与周边区域慢慢连接起来,形成了都市圈的雏形;1950年后是大都市圈发展的成熟阶段。科学技术、交通和通讯革命以及产业结构向知识密集型转变等因素,加速了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圈内各城市的形态演化以及枢纽功能逐渐走向成熟,都市圈的空间范围沿着以纽约、费城两个超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发展轴线方向向外扩展融合,形成了以纽约为核心的都市圈。
(二)产业集群是都市圈产业空间组织形式
纽约都市圈的城市发展主要以港口为基础,港口的合理分工表现出其有序的区域分工格局。都市圈内的不同城市各具特色、优势互补,承担着不同的职能分工,共同形成聚集优势,从而使得整个都市圈的产业组织模式具有明显的产业结构地域分布和区域职能分工的特征,且最终形成了产业集群的空间组织形式。
纽约都市圈受政治、经济、地理、历史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形成了以纽约、波士顿、费城、华盛顿等为核心的四大城市,并带动其它区域的发展。这四大核心城市各具特色,产业互补性强,经济错位发展。纽约拥有发达的商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是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费城具有多元化的经济结构和港口优势,交通运输业发达;华盛顿是全美的政治文化中心,发挥着政治核心的作用;波士顿集中了高科技产业和哈佛等世界名校,高新技术和教育业相当发达。纽约都市圈内的四个核心城市分工协作明确、功能定位合理,使得区域内的产业结构出现多元化和互补性强的格局。同时,都市圈内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路径是根据与核心城市的关联度而定的,并最终形成了不同产业集群的空间组织形式。
(三)以自配小汽车为主,通勤铁路为辅是都市圈交通网络体系
区域间的交通运输网络是都市圈发展的重要载体。纽约作为当今最大的世界级城市之一,以其发达的交通系统闻名于世。当前,纽约都市圈的交通设施主要有公路和区域铁路两大系统。公路系统主要包括高速公路、汽车专用路、骨干公路;区域铁路系统主要是指地铁、通勤铁路、城际铁路等轨道交通系统。圈内的主要交通工具有小汽车、公共汽车、公共交通、地铁、通勤铁路、城际铁路等。其中,自配小汽车与通勤铁路成为了都市圈交通的主要工具。
美国是当今世界具有“小汽车王国”称号的发达国家。纽约是世界上小汽车拥有量最多的大都市之一,其公路网络系统发达,高速公路是纽约城市的主要通道,纽约中心城市与都市圈内其它区域主要是通过高速公路联系起来。由于纽约都市交通圈发达的公路系统,导致了纽约都市圈形成了分散的多中心城市布局,引领都市圈空间结构的改变,促进了圈内产业结构的合理分工,加快了纽约都市圈经济的发展。
三、纽约都市圈演化机制与发展经验的启示
经过对纽约都市圈演化机制和发展模式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其在发展过程具有明显特点,对我国都市圈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避免规划过程中出现城市“空洞化”问题
纽约都市圈在第二次规划的进程中,纽约城市内大量的人口迁移到周围的区域,出现了一种美国式的发展——低密度的城市扩张(即粗放式的扩张模式)。这种扩张造成大量土地的消耗,难以实现城市再中心化,导致了城市经济衰退、土地得不到充分利用的现象,且该低密度的城市蔓延方式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
(二)应以经济中心城市为核心,进行严密的分工合作
纽约是都市圈的经济中心城市,其职能类型、服务层次与圈内其它城市形成明显的区别,并与这些次级城市等周边区域形成合理的分工体系。该都市圈的形成特点是以经济中心城市为核心的一种聚集效应,这种效应通过进一步的扩散增强了集聚能力,且在扩散过程中,根据各城市的区位优势、产业结构的分布特点,进行的一种城市功能定位。在这种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基础上,核心城市与都市圈内的其它城市错位发展,共同发挥整体集聚的功能,加快了整个都市圈经济高效运行的速度。
(三)采取专业化的区域分工体系,形成产业集群
从产业组织形式看,纽约都市圈的建立得益于其圈内各城市专业化的分工体系。各城市在坚持产业多样化发展的基础上,主要通过水平和垂直分工,形成了自己的优势产业,但都市圈的产业功能并不是通过产业的简单叠加形成的,而是将这些优势产业相互叠加、紧密联系并逐渐发展成区域内的产业集聚群,产生了都市圈的产业结构,这种结构高效地推动大都市圈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都市圈内的核心区域和其它次级区域等的经济关联度是决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关键。
(四)合理规划网络化特征的交通系统
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是纽约都市圈发展的基础,圈内拥有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海陆空构成的区域性交通网络,其中发达的轨道交通和公路系统是都市交通圈空间结构的核心骨架。交通网络的延伸尺度以及建设水平决定了都市圈的规模。从纽约都市圈的发展来看,其发展与城市化进程和交通圈发展同步。地铁、轻轨、铁路和高速公路等基础交通设施的建设以及各空港和海港的建设,组成了高效、便捷的网络化交通系统。纽约都市圈的空间结构是通过这些交通系统的网络化联系并结合起来的。
(五)城市化建设应走低碳、绿色化道路
纽约都市圈在发展和建设中面临着人口密度大、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紧缺等问题。虽然纽约都市圈公路系统相当发达,居民出行以自配小汽车为主要交通工具,但是也造成了交通拥挤、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诸多问题。大量的汽车尾气排放到空气中,造成了区域空气质量的下降,且石油的需求量也逐年增加,导致资源的不必要浪费。这些现象的存在违背了当今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主题——“绿色环保”、“低碳经济”。因此,以小汽车为导向的交通网络模式不合理,需要进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