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国际形势动荡不安,全球疫情扩散蔓延,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外部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加大,国内疫情散发多发,一些突发因素超出预期。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近日召开专家座谈会,就全球经济运行和当前热点问题进行了研讨。
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者”、全球通胀的“减压阀”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研究员张宇贤认为,中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在实现国内经济平稳运行的同时,对世界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者”、全球通胀的“减压阀”、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中国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在世界范围内率先控制住疫情、率先复工复产、率先实现经济正增长。事实证明,中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是适合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人口大国的正确选择。
中国疫情防控政策保障了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大局,实现了经济持续恢复。2021年,中国现代化建设实现两个突破,一是经济总量突破11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位;二是人均GDP达到1.2551万美元,接近世界银行标准高收入国家的门槛。2021年,中国GDP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超过18%,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5%左右,为推动世界经贸复苏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经济遭遇重大冲击的背景下,财政赤字率最高仅为3.6%,2022年赤字率为2.8%,远低于其他主要经济体赤字水平。货币政策保持稳健,不搞“大水漫灌”,没有实施大规模强力度的降准降息措施,货币供应量增速自2020年5月起就领先其他主要经济体逐步回归正常,从货币条件上稳住了物价。2021年,CPI仅上涨0.9%,与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通胀高企形成鲜明对比。
中国通过有效防控疫情、科学安排生产,提高了自身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同时也保障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完整畅通,提供了国际社会运转必需的抗疫物资、生活用品、工业产品等,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与气度。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研究员王远鸿认为,当前产业链供应链领域矛盾不断加剧,问题根源始于美国频繁发起的贸易战,而中国是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维护者。一些外部舆论将经济问题政治化,面对世界产业链供应链面临的难题甩锅推责,既站不住脚,也极不负责。
首先,美国对我国实施了加征关税、推动科技切割等措施,即便对自己的战略盟友欧盟,美国也频繁挑起经贸摩擦。这些行为既是霸权主义在经贸领域的延伸,贸易保护主义升温导致国际经贸合作受阻,更严重影响了跨国企业的正常经营运转,产业链供应链面临“断链”风险。
其次,美国不负责任的防疫政策加剧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风险。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特别是近1年来,美国等西方国家多轮大范围反复的疫情严重影响了生产、运输、装卸、销售等各个环节,芯片短缺、能源供应不足、航运不畅、运费暴涨、食材中断、劳动力短缺等问题“雪上加霜”,供应链问题存在进一步恶化风险,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紧张程度和不稳定性持续加剧。
再次,中国始终是维护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重要力量。疫情以来,中国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有效遏制了疫情蔓延,率先实现复工复产,成为全球生活必需品的主要供应商。在与世界分享中国大市场的同时,向全球输送高性价比的中国产品,恰恰支持了世界商品供应,稳定了全球供应链产业链。新一轮疫情冲击以来,我国在严格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克服各种困难,加大复工复产力度,物流、运输、海关等多方合力保障供应链畅通运转。
一季度,中国货物进出口(以美元计价)同比增长10.7%,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25.6%。外贸外资两位数的逆势增长,凸显了中国为稳定全球供应链产业链、推动世界经济持续复苏作出的积极贡献。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研究员张鹏认为,中国是全球通货膨胀的“减速器”而不是“加速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受流动性泛滥、供应链中断、运输成本上升、能源供应紧张、劳动力短缺、极端天气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全球通胀压力不断上升。2022年3月,美国CPI同比上涨8.5%,欧元区CPI同比上涨7.4%,均创下数十年新高。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疫情暴发后中国及时控制疫情发展,率先推进企业复工复产,积极推动保供稳价,成为全球抵御通胀的“优等生”。
2022年3月,中国CPI仅上涨1.5%,大幅低于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物价涨幅。中国作为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一环,不仅有效保持了国内物价水平稳定,还通过扩大出口,帮助其他国家和地区缓解物价上涨压力,成为全球通货膨胀的“减速器”。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2020年,中国商品贸易出口占全球的比重达到14.7%,比2019年高出1.5个百分点,2021年进一步提高到15.1%。
2022年一季度,在面临着疫情蔓延、俄乌冲突、能源供应紧张、美联储货币政策收紧等诸多外部不利因素的干扰下,中国出口保持了15.8%的高增长,在保障全球供给的同时继续为抑制全球通胀做出贡献。
美联储“大放水”成为全球性通胀重要推手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研究员李若愚认为,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美联储采取的量化宽松政策带来流动性“大放水”是推升美国通胀的首要因素。
2020年3月,美联储紧急降息两次将联邦基金利率降至0~0.25%后,实行了无上限量化宽松政策。美联储总资产规模由2020年2月末的4.21万亿美元迅速扩张至2022年3月末的近9万亿美元,两年时间累计增长了2倍多。
与美联储“大放水”相配合的财政政策“大刺激”对美国通胀推波助澜。疫情暴发至今,美国政府共推出了7轮财政纾困救助法案,总金额达6.68万亿美元。美国联邦政府财政赤字从2019年的9840亿美元升至2020年的3.1万美元,财政赤字占GDP比重由2019年的4.6%跃升至2020年的14.9%。
大宗商品波动除了具有供求等基本面因素带来的“商品属性”外,还有货币因素带来的“金融属性”。美国财政货币“双放水”不仅直接推高了国内的消费价格,还推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升,给其他国家带来输入性通胀压力,成为全球性通胀的重要推手。数据显示,过去10多年,对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影响最大的就是美国量化宽松所导致的全球流动性泛滥。
美联储“大放水”加剧了本国的金融泡沫,导致全球债务风险显著上升。国际金融协会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债务总额首次突破300万亿美元,达到303万亿美元,创历史新高。新兴市场国家的债务比2020年增加8.5万亿美元,超过了95万亿美元,债务占GDP比重约为248%,比疫情前提高了20个百分点以上。
通胀压力下美联储政策收紧及其前期“大放水”后遗症已成为全球经济金融稳定的最大威胁。今年3月16日,美联储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提高至0.25%~0.5%,为2018年12月以来首次加息,预计年内还会有6次加息。美联储持续加息将提高全球金融市场实际利率水平,使全球经济复苏面临更为紧张的金融条件。
一方面,美联储加息将加剧美国经济衰退风险及其自身的债务违约风险。作为全球最大债务国,疫情以来,美国债务增长近7万亿美元,美国联邦政府债务规模目前已突破30万亿美元。截至2021年9月底,美国企业的公司债券发行余额达10万亿美元,较上一次加息周期伊始的2015年底多出约30%。其中,债务违约风险更高的低评级债券占比约20%。
另一方面,美联储加息将严重阻碍全球经济复苏进程,加剧全球特别是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债务危机。IMF数据显示,中等收入发展中国家的偿债负担已经处于30年来的最高水平。另外,在69个低收入国家当中,截至2022年3月底,已经有8个国家陷入债务困境、30个国家处于高风险状态,占全部低收入国家的55%。
(来源:中国发展改革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