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glish
  • 收藏
  • 设为首页
  • 工作邮箱
微信公众号
分享
世界经济复苏进程中全球产业跨境投资新特征
来源:经济预测部 作者:王硕 时间:2017-05-24

从世界金融危机到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全球产业资本投资经历了巨幅波动,金融风险暴露、大宗商品价格走低、发达国家“再工业化”、货币政策普遍宽松、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推进、发展中国家增长潜力不断释放等众多因素交织对国际产业投资形成了多元复杂影响,导致产业资本投资结构出现较大变化,形成国际产业资本加快布局未来的新特征。

一、欧美“再工业化”不会逆转国际产业转移的进程

为应对金融危机,欧美发达国家纷纷提出“再工业化”计划,鼓励制造业“回归”。从实际发展情况看,发达国家确实有制造业投资回流的现象,但整体上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并没有因此逆转,低技术含量、劳动密集型产业依然在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2008-2014年,发展中国家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占全球FDI的比重持续上升,从39.3%上升到55.5%,而同期发达国家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所占比重则从52.9%下降到40.6%2014年发展中国家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规模首次超过发达国家。虽然2012-2014年全球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占全球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比2009-2011年平均水平下降2.6个百分点,但低端制造业跨境投资依然活跃并成为热点,同期食品、纺织、造纸等行业跨境投资占全球外商直接投资的平均比重分别比2009-2011年平均比重上升了0.770.870.10个百分点,化工、非金属制品业外商直接投资占比也有所上升。特别是贫穷的发展中经济体在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方面对原油、矿产等自然资源的依赖明显减少,联合国贸发会议的统计显示,制造业和服务业已占非洲和最不发达国家绿地投资项目总价值的90%

从整体发展态势上看,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不会改变国际产业转移基本格局,跨国公司的发展战略仍旧依据比较优势安排生产力布局、优化全球产能结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市场潜力、劳动力资源优势和基础设施、产业链配套日趋完善等因素使得低端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趋势不会因为短期的金融波动而逆转,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只是增加对代表未来技术发展方向的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不能改变全球制造业的投资格局,国际产业转移是比较优势的反映和国际市场竞争的结果,也是适应当前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格局的发展趋势。另外,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效果并不明显,美国经济的复苏依旧是服务业推动,2009-2014年服务业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80%,与“再工业化”密切相关的产业跨境投资增长并不显著,2014年美国机械设备、计算机及电子设备、交通装备制造业吸收的外资余额占外资总额的比重分别比2008年下降了0.331.180.15个百分点,而美国外资余额比重上升最为明显的是储蓄银行业,占比上升了4.3个百分点。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所占比重(%

二、全球生产性服务业跨境投资明显上升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国际产业投资也一度出现向农业、采矿业、制造业等实体经济集中的局面,2010-2011年制造业跨境直接投资占全球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一度达到46.8%,明显高于服务业(39.8%)。但2012年以来,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比重重新回升,2012-2014年全球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平均所占比重达到51.9%,明显高于制造业(40.6%)。

全球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产业所占比重(%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采矿业

13.78

10.71

15.56

7.38

5.95

7.47

制造业

35.83

48.27

45.40

41.49

38.36

41.88

食品加工业

3.14

4.63

5.33

4.21

6.41

4.78

纺织服装业

1.57

1.69

1.55

1.75

2.82

2.85

石油加工业

5.69

5.69

4.26

1.86

1.87

2.04

医药制品业

1.51

1.65

2.26

2.65

0.97

4.37

电力电子设备制造业

5.46

7.34

5.43

5.11

3.62

4.86

服务业

50.32

40.79

38.93

50.34

54.70

50.60

交通仓储邮电业

4.97

5.41

5.06

5.50

7.02

6.48

金融业

4.80

8.68

7.91

8.57

8.42

15.62

商务服务业

6.97

7.95

8.07

10.70

15.30

11.36

数据来源:联合国《世界投资报告》

受金融危机直接冲击,金融业跨境投资一度出现较大下滑,尤其是金融业跨境并购投资占全球并购投资的比重从金融危机之前的20%左右下滑到2009年的5.95%,但金融业绿地投资所占份额保持稳定,2010年以后金融业的并购和绿地投资重新活跃上升,2012-2014年金融业的跨境投资占全球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平均达到10.87%,比2009-2011年的水平上升3.74个百分点。其中2014年金融业跨境并购投资占全球跨境并购投资总额的33.8%,表现最为抢眼,依旧是对跨境并购最有吸引力的行业。经过金融危机的洗礼,全球金融业仍未完成高杠杆、期限错配等结构性调整,金融体系仍然存在不稳定因素,为适应货币政策的变化以及更为严格的监管,全球金融业加大了战略重组力度,以应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新兴经济体增长减速、欧元区银行坏账率高企等挑战。

全球制造业服务化发展倾向日益加强,推动了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跨境投资成为新热点。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核心是推动制造业技术变革,同时制造业服务化也是当前全球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之一,新一代互联网、个性定制、智能制造等制造业创新都需要加强制造业与信息技术、工业设计、营销咨询、技术服务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深度融合,美国的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德国的工业4.0战略等制造业的顶层设计都内含了制造业服务化的发展倾向。制造业服务化的发展促进了全球生产性服务业跨境投资的快速增长,2012-2014年全球商务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平均规模达到1276亿美元,比2009-2011年平均水平增长了29%,占全球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从2009-2011年平均水平的7.66%上升到12.45%,提高了4.79个百分点,是比重上升最明显的服务业产业。同时全球贸易、运输仓储业的跨境投资占全部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也分别从2009-2011年平均水平的2.94%5.15%上升到2012-2014年平均水平的3.32%6.33%,分别上升0.381.18个百分点。新一轮制造业技术革命以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为发展方向,产品的研发设计、全球化采购、技术支持、维护服务、信息咨询等环节的增加值所占比重明显上升,产品制造环节在制造业产业价值链中的比重日趋下降,服务环节的投资回报率已经明显高于制造环节,特别是云计算、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传统制造业的融合,推动制造业服务化成为全球制造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与此相适应,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市场调研、广告公关等产业市场需求也随之增大。服务化已经成为引领制造业向高端升级的重要路径,全球制造业巨头都在从传统产品制造供应商向产品与服务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变,通过产业链重组,逐渐将加工制造环节转移出去,从而集中要素资源开展产品设计、市场营销、品牌维护、客户管理和流程控制等,推行依靠服务实现经营差异化的发展战略,提高整体盈利能力。德勤对全球80家领先制造企业的调查显示,服务收入占总销售收入的平均值为26%,服务净利润贡献率平均值达到46%。如英国罗尔斯-罗伊斯公司通过改变运营模式扩展飞机发动机维护、租赁和数据分析管理等服务,服务型收入占公司总收入的比重已经超过60%;美国通用公司依靠“技术+管理+服务”所创造的价值已经占到公司总产值的66%以上。世界500强中制造业企业总收入的25%来自服务型收入,其中19%的制造业企业的服务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超过50%。根据麦肯锡的研究报告,美国制造业的从业人员中,有34%是在从事服务类的工作,制造业企业生产性服务业务的产值占整个制造业产出的20%-25%。欧美“再工业化”不仅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更是进行生产组织方式创新和经营模式创新,通过产业链重组发展服务型制造,提高产业价值链中服务端的增值能力。

三、区域一体化推动全球基础设施领域跨境投资加快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并没有改变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反而加强了世界区域经济的整合,全球经济开放度继续提升,特别是在发达经济体艰难复苏、新兴经济体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大幅提升的大背景下,世界经济再平衡进程加快,欧美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经济秩序正在发生改变,亚洲、非洲、拉美等发展中经济体相对集中的地区进一步加强了区域一体化进程,区域、次区域的经济合作活力不断增强。为推动商品、信息、人员等要素流动更加经济、便利,各地区均加强了交通、通讯、电力、港口等基础设施的互通互联建设,促进了能源、水利、建筑业等领域的跨境投资在近些年较大规模的扩张。2012-2014年电力、燃气和水生产和供应业的跨境绿地投资占全球跨境绿地投资的比重平均达到10.99%,比2009-2011年平均水平提高了0.22个百分点;建筑业2012-2014年跨境绿地投资占全球跨境绿地投资的比重则从2009-20115.84%的平均水平提高到了7.88%,提升了2.04个百分点。自2008年以来,全球电力、燃气和水及建筑业等基础设施领域跨境绿地投资占全球绿地投资的比重平均达到18.28%以上的水平,比2003-2007年平均水平提高了6.2个百分点,显示出全球基础设施领域跨境投资活跃度增强的态势。非洲的区域一体化、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南方共同市场等区域合作协定都强调了要推动区域内铁路、高速公路、电网等基础设施的互通互联,亚洲的东盟合作、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倡议等更是提出了加强有关国家在高速公路、铁路、电力、水运等基础设施的联通建设,以促进区域内的贸易和投资环境的改善,使亚洲在基础设施领域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不断上升。2014年,东亚、东南亚基础设施领域的跨境并购投资总额比上年增长近3倍,达170亿美元;绿地投资高达190亿美元。世界经济增长格局的变化使得发展中经济体的地位日益提升,发展中国家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空间仍然很大,发达国家则更加注重高速铁路、新能源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因此,未来基础设施领域的跨境投资仍然具有广阔的增长空间。

四、原油矿产领域跨境投资大幅下滑,医药、娱乐业跨境投资增势显著

美国次贷危机及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导致发达经济体需求泡沫的破裂,全球经济减速以及增长动力转换使得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滑,全球矿业景气仍在低谷中徘徊,主要矿产品需求疲软,产能过剩困难还在持续发酵,原油、铁矿石、有色金属等大宗产品价格已经处于近年来的低位,盈利预期难以改善直接导致全球矿产、原油、金属等行业的跨境投资大幅收缩,2012-2014年全球采矿业外商直接投资平均占比从2009-2011年平均水平的13.35%下降到6.93%,降幅达6.42个百分点,石油加工、金属及金属制品业的跨境投资占比同期也分别从5.21%3.41%下降到1.92%2.92%,降幅分别达3.290.49个百分点。金融危机之后一度出现的全球外商直接投资上游化的趋势没有持续,产能较快扩张与需求大幅回落增大了产品价格下行压力,原油矿产领域跨境投资活动明显受到抑制。

虽然20132014年全球外商直接投资总额连续两年小幅回升,但仍没有达到2011年的高点水平,在国际产业投资偏冷的背景下,全球医药、文化娱乐业的跨境直接投资却呈现了大幅增长的势头。世界人口老龄化直接促进全球医药市场需求稳定较快增长,据联合国统计,目前全球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平均为8.1%,已经超过7%的老龄化社会标准,其中欧盟和美国已经分别达到13.3%13.1%,已经开始接近老龄社会的标准(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4%),人口老龄化以及发展中国家卫生健康保障水平的提升促进了全球医药产业规模稳步扩张,据有关调查报告显示,2015年全球医药市场规模为1.07万亿美元,到2020年将达到1.4万亿美元,年均增速接近6%。医药市场需求的稳步增长导致了医药产业跨境投资成为国际产业投资新热点,2014年医药产业跨境并购投资总额达到478亿美元,增长381.2%2012-2014年医药产业跨境并购投资平均额比2009-2011年平均水平增长了17.59%,医药产业跨境并购投资占全球并购投资的比重在2014年达到11.99%,比2008年的高点上升3.84个百分点。

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中产阶级规模日益扩大,形成了强大的购买力,直接促进了全球消费结构升级,并对全球产业投资产生了明显影响,表现在全球文化娱乐行业的跨境投资增长迅速。2014年文化娱乐业跨境并购投资已经占到全球跨境并购投资的1.58%2012-2014年文化娱乐业跨境并购投资平均占比比2009-2011年平均占比提高了0.54个百分点。特别是2014年,全球文化娱乐业跨境并购投资总额达到63.12亿美元,分别比20132012年增长296%550%,呈现爆炸式增长。据普华永道的报告,受非洲、亚洲中产阶级壮大的影响,到2018年文化娱乐产业的增长率有望达到12.5%,成为国际产业投资的新热点之一。

五、对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启示

顺应世界跨境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我国除了在国际产能合作、对外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等领域继续利用技术和成本的优势进行资本和产业双输出之外,更应顺应全球制造业服务化的发展趋势,加快从制造环节输出、工程承包向生产、运营、技术转移、售后服务等全产业链输出转型,在提供集成服务、整体解决方案等方面加大拓展力度。目前我国制造业企业的服务化程度仍然很低,根据机械工业联合会对我国198家装备制造企业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78%的企业服务收入占总营业收入比重不足10%,只有6%的企业服务收入占总营业收入比重超过20%;净利润方面,我国81%的制造业企业服务业务净利润贡献率不足10%,其余制造业企业的服务业务净利润贡献率基本在10%-20%间,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很大差距。近年来已有部分中资企业加大了在服务增值领域的开拓力度,如2014年复星国际收购葡萄牙医疗保健服务商ESS,布局大健康产业,并进入金融领域先后在欧洲和美国收购银行、保险公司;联想集团2014年收购摩托罗拉移动,增强了在专利、研发、运营商布局等全球化竞争的实力;还有2015年中化集团收购倍耐力、紫光集团收购西部数据等标志性并购案例,使国内企业获得了高端品牌、一流研发团队和国际运营渠道等国际化资源,拓展了全球供应链体系,提升了集成创新能力。整体上,我国制造业企业应加强服务化的模式创新,利用全球经济低迷、资产价格偏低的契机,加大在技术研发、工业设计、营销渠道、技术服务、运营、维修等领域的对外直接投资力度,在全球产业价值链分布中占据更加有利的位置,打造服务型制造的全球产业布局,并在制造业服务标准上加强规范化建设,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