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glish
  • 收藏
  • 设为首页
  • 工作邮箱
微信公众号
分享
国外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整治及对我国的启示
来源:经济预测部 作者:朱敏 时间:2015-07-31

资源型城市是伴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开发而发展起来,并且是以资源开发利用为主导产业支撑整个城市经济发展的一种特殊城市类型。我国资源型城市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能源保证,但同时由于资源的长时间开采挖掘,使得资源型城市普遍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国外德国鲁尔工业区、日本北九州等城市也曾经历类似阶段,因而,借鉴国外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整治及经济转型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我国资源型城市生态修复、产业转型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国外关于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研究综述

关于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相关研究,国外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三种:

一是以罗马俱乐部为代表“零增长”的悲观主义的“增长极限论”,认为目前地球环境正遭到人类的浪费和破坏,避免这种状况的最好办法就是限制增长,使之成为“零的增长”。该观点的提出使人们对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的不协调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但违背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二是盲目乐观的“技术决定论”或“无限增长论”,认为只有新的技术和资本能够增加生产,保护并改善环境。主张科学技术进步和对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对人类社会发展有一定意义。

三是系统论观点。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格鲁斯曼等人,通过对42个国家横截面数据的分析,发现部分环境污染物(如颗粒物、二氧化硫等)排放总量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关系也呈现倒U形曲线。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时候,环境污染的程度较轻,但是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环境污染由低趋高,环境恶化程度随经济的增长而加剧;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也就是说,到达某个临界点或称“拐点”以后,随着人均收入的进一步增加,环境污染又由高趋低。这种现象被称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后来被许多学者、专家尝试多种方法、利用各种数据进行不同论证,也得出了经济发展与环境呈倒U形曲线。尽管存在许多疑义、质问,但赞成者却占多数。

而经过多年发展,国外许多专家学者逐渐形成了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整治的相关理论,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并且影响较大的理论有以下四种:

1、生态环境治理的外部性理论。外部性(Externality)是由英国福利经济学家庇古首先提出,并由美国新制度经济学家科斯加以丰富和完善的一个重要经济学概念。它是伴随着生产或消费活动而产生的,具体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的影响。其中,有益的影响称为外部经济性,或正外部性;有害的影响称为外部不经济性,或负外部性。与生态环境治理问题有关的外部性,主要是指生产的外部不经济性,即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了环境污染,而治理费用却由社会承担,企业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产生了负外部性。该理论的提出,扩大了经济理论研究者的视野,深化了人们对市场经济的认识,奠定了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理论基础,为政府提出了一套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对策。

2、生态环境治理的博弈理论。博弈论(GameTheory)是研究各方策略相互影响的条件下,理性决策人的决策行为的一种理论。一个完整的博弈包含博弈的参加者、策略空间、进行博弈的次序和博弈的信息四项要素。博弈论在生态环境治理中有明显的应用,排污企业将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染物直接排出而又常常不需为此承担责任,而受到污染的居民因不知道其对自己身体健康的危害,或是处于弱势群体,而无法与这些企业抗争。因此这些企业因缺乏有力的监管而得以继续任意排放。环境污染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身体健康。因此,控制污染已成为极其重要的环保任务。而许多企业受经济利益的驱使,私自偷排,即使被发现查处,也仅仅交一定的罚款,相对于环保治理的成本而言,这点罚款不足以对其产生威慑作用。同时,环境是公共品,具有非排他性,治污企业并不能制止其他企业的排污行为,而且治污企业为处理废水花费了成本,可能造成在市场竞争中相对同类的排污企业处于不利的地位,所以很多企业宁可排污而不愿治污,这里面存在着明显的博弈心理。

3、生态环境治理的系统论。环境是一个复杂巨系统,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系统方法是指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着眼于整体与部分、整体与环境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综合考察对象,求得整体最佳功能的科学方法。系统论在生态环境治理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环境的系统性一方面表现在某一特定区域的环境与主要污染物相互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另一方面表现在环境和其他自然环境以及人类的经济活动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关系。这种系统特性决定了对环境要实施综合管理。其思路是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和防治模式,把污染物资源行政区划分块管理转变为以区域为单元的综合防治和管理,形成行政单元管理服从流域单元管理,流域单元管理指导行政单元管理的运作模式。比如在水环境治理中,实施跨流域调水是政府优化配置流域水资源的一种重要手段,对调水沿线流域进行水环境治理是实施这一宏观措施的必要举措,也是一项系统工程。调水沿线各行政区划城市的水污染治理对整个调水沿线流域的水污染防治有着重要的影响关系。在实施流域管理过程中,要充分通过法律、经济和行政等手段强化水环境系统流域管理,克服部门保护主义和分散管理的弊端,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给水和排水(污水)、供水和需水由一个管理机构实行统一全面管理。

4、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库兹涅茨假说。关于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之间关系的研究,一直是经济学理论界的一个重要课题。上世纪90年代以来,SPMNOSO2CO2等污染物的排放造成了严重的环境后果,再次引发了对可持续发展中经济与环境关系的探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成为目前研究的重心,以人均收入代表经济发展水平作为横轴,以排污量代表环境退化水平作为纵轴,可以看出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而上升,然后在收入达到一定水平时,排污量随着人均收入的进一步提高而降低,说明经济发展引起环境质量的提高,使发展对资源的压力下降。

二、国外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及生态环境整治模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需求层次的不断提高和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要求,传统的资源型产业将逐渐被新兴的高技术产业所取代,与资源型产业高度关联的资源型城市也就难以逃脱衰退乃至消亡的命运。世界各国的资源型城市都是如此,德国的鲁尔、法国的洛林都是资源型城市集中的地区,经过30多年政府主导的、高投入的转型,至今尚未完成,且效果不尽理想。可以说,资源型城市转型是至今为止尚未破解的世界性难题。从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过程来看,资源型城市表现出比较鲜明的阶段性,即经历勘探开发、建设、兴盛、停滞直至衰落的过程,这与产业发展的生命周期相适应。美国的地质学家胡贝特将一般矿业城市生命周期分成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预备期,资源开发前准备阶段。

第二阶段:成长期,全面投产到达到设计规模阶段,工矿业发展,城市化加快,人口剧增,污染日益严重。

第三阶段:成熟期,生产达到设计规模阶段后继续发展,利用主导产业的前向后向和旁侧联系发展相关联的产业,矿产综合区域发展程度逐步提高,规模逐步扩大,财政资金积累加快,但开采条件恶化带来效益威胁。

第四阶段:转型期,以矿业为主体的产业地位下降,如果有新的产业兴起,矿产区域的性质功能转变,一般演变为综合性工商业中心城市。如果没有新的产业兴起,大量工人下岗待业,财政困难,城市开始衰退、消失。

上述关于资源城市的发展规律论述,具有一定普遍性,但也只揭示了矿业城市资源开发周期的特点,而没有兼顾科技进步、经济社会的发展给资源型城市带来的冲击,也没有考虑不同经济体制下,资源城市发展周期及转型方式的不同。应该说任何资源型城市的第一、二阶段总体差别不大,一般在后两个阶段就显示出明显的差别。因而,国外处于不同国情、不同发展阶段的资源型城市在经济转型和生态环境整治中,表现出了各不相同的模式。

日本北九州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其典型对策是发展环境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积累先进的环境技术,形成了发达的环境产业,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日本重化工业基地北九州发展战略由石化工业向能源节约和深加工工业转移,深入研发废弃物再利用技术,实现了石油化工循环经济,有效地减缓了生态环境问题。

美国的资源型城镇生态环境治理是综合考虑环境和经济效益,促进污染地开发和再利用。美国休斯顿在传统石油工业基础上延伸产业链、扶持新兴的宇航研究主导产业,建成多种产业集群并存的综合性基地。

澳大利亚提出了“最佳实践”理念,加强环境管理,制定环境标准和制度,有效减轻采矿工业环境污染,突出生态原理应用和生态可持续发展,促使环境管理贯穿于社会发展全过程。

德国鲁尔工业区的典型对策,是实施矿区生态恢复建设与保护,把煤炭转型同国土整治相结合,列入地区发展规划,提高环境对外资的吸引力。鲁尔工业区走多元化经济发展之路,大力发展工业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再以优美的生态环境增强投资吸引力,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三、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对我国的启示及相关建议

从国外典型资源型城市的转型经验看,资源型城市转型均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扶持,并且结合本地资源优势,走出了一条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结构优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综合上述国外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的治理经验,对我国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确立经济与环保综合考虑的环境管理机制,能够将经济发展于环境保护有机联系起来。二是环境管理贯穿于矿业开采的始终,从开始到生产直至关闭将环境管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做,改变过去先污染后治理的环境保护模式。三是将环境管理和发展环境产业有机结合,在治理环境问题的同时,有目的的发展本地区的环境产业,走出一条绿色的、健康的经济增长模式。四是注重污染区的生态恢复,加强对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

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我们认为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应从四个方面入手:

一是重视产业转型,加大扶持力度。资源型城市在工业化进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为国家积累了巨额的资金。同时,这些城市大多数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经济聚集和辐射作用,扮演着区域增长极的重要角色,对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这些城市,由于行业调整矛盾集中和城市自我调控能力有限,完全依靠市场机制将会引起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国家有必要制定相应的规划和政策,加大对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支持力度,针对资源型城市的实际情况实施一系列优惠政策,给予及时的财政支持,如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投资兴建大型基础设施等,使这些城市摆脱衰退陷阱,重新走上发展之路。

二是实施制度创新,深化市场改革。对我国城市来说,资源型城市主要兴起于计划经济时代,带有十分显著的计划经济烙印,这是造成产业转型障碍的重要原因。因此,资源型城市必须加大改革力度,实施制度创新,释放被原有体制所束缚的经济潜能,为城市经济真正引入市场机制创造必要的微观基础。

三是选择主导产业,优化经济结构。根据其资源状况、区位条件、生产要素配置、市场拓展度等优势以及城市的发展战略来选择适当的主导产业,注意发挥资源和技术的优势。既要遵从资源采选业作为资源型城市支柱以满足国民经济基础产业发展需要这一客观事实,又要发展替代产业以改变原有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性,以促进城市与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

四是改善生态环境,发挥比较优势。资源型城市应做好城市规划,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增强对外的沟通能力和辐射能力。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为招商引资提供良好的硬环境。资源型城市在吸引外资时应扬长避短,发挥资源型城市具有丰富的资源,充足的动力供应,大量空闲土地和厂房以及廉价的劳动力的优势,从具备比较优势的资源精深加工起步,逐步形成多样化的产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