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glish
  • 收藏
  • 设为首页
  • 工作邮箱
微信公众号
分享
新世纪以来俄罗斯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结构调整
来源:综合管理部 作者:赵锐 时间:2014-11-02

普京2000年就任俄罗斯总统以来,一方面不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创新,一方面持续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俄边“转体制”边“调结构”的一些做法对我国具有启示意义。

一、改革的重点

俄“转体制”的核心是在市场体制的基础框架内,重新寻找公有与私有、经济与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平衡点。

(一)公有与私有的动态调整

俄罗斯国有企业转型的基本思路是:实施可控制的市场经济,而非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其国有企业改革采取先易后难的做法,从小私有化开始,再逐步对大中型国有企业推行私有化。针对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俄按照企业规模和所属行业,采取了有抓有放的策略。

1、根据大小私有化的成果,进行再国有化调整

小私有化是指对小型工商企业、饮食业、服务业及一些小型的建筑企业实行私有化,其有偿性使资产的占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得以紧密的结合,形成了新的利益机制,小私有化的企业效率明显提高,基本上完成了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大私有化是指大中型国有企业的私有化,促进了国家经济结构和国家在经济生活中的职能和地位的转变。但企业只是形式上变成了“自治企业”,并未提高效益,也无人对企业负起实际责任。很多经济部门的生产力水平迅速下降,使俄罗斯一些著名工业,如宇航工业、军火工业失去了大量的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

其后,俄罗斯遵循这样的原则:“需要国家调控的地方,就要有国家调控;需要自由的地方,就要有自由”。突破了传统的“非左即右”的极端观点,而是务实灵活,与本国实际情况相结合。普京任内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表现出“大小有别”的政策。对于中小国有企业,继续推进私有化,主要特点有两个:一是对象只能是非战略性企业;二是行为规范化。对处于能源等关键领域的大型国有企业,俄罗斯则表现出再次国有化的行为,同时利用行政权力扶助国企实施资源、市场和资本扩张。从结果来看,再国有化不仅促进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降低了国内供应价格,而且还帮助俄罗斯通过国际能源市场获取了巨大的国际经济和政治利益。

2、国有资本以点带面,保持核心领域控制力

在普京第二任期,强化大型国有企业联合,特别是加强了国家对战略性行业的控制,强化政府调节与控制经济的能力。同时,创新国家对国有企业的管理方式,降低国有资本比重,以最低廉的成本保留控制权。

——确定涉及国防、石油、天然气、运输、电力、外贸、银行、渔业、钢铁制造业等领域的1063家大中型企业为国有战略企业,规定政府无权对这些战略企业实行私有化。实行上述政策后,俄罗斯在2004-2007年间,国有股在俄资本市场中的占比从24%上升到40%2009年达到50%1997-2009年,国有经济比重从30%反弹至67%,银行业、加工业、石油天然气行业中国有股份占比分别达到60%50%45%

——通过强力打击能源和金融领域的寡头,以“尤科斯事件”为诫,俄罗斯政府在石油、天然气等战略资源领域通过国有化保证了对能源工业的控制力。

——2007年以来,俄罗斯经济领域建立“国家集团公司”,作为主力军,集中国家资源快速发展原子能、航空、船舶、通讯、微电子等高科技关键技术领域,重新确立了国有经济在战略经济领域的主体地位。

——国家对企业的管理模式由独资及绝对控股,转变为相对控股或小股东的形式,同时保持原有的控制权。一是采取“50%1股”的形式,通过俄罗斯法律规定达到绝对控股的效果。二是对国家不掌握股份的重要企业实行国家参与管理特别权利(黄金股)的措施,保证股份公司把企业效益原则与国家政策协调起来。政府在开放型股份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和监察委员会中委派国家代表行使黄金股权利,其特点是“一票”否决制,以此保证股份公司的重大决策能符合国家、企业和劳动者的共同利益。

总体而言,俄罗斯在私有化改革过程中,认识到全面去国有化会带来严重的后遗症,是不合理、不科学的,在重点领域重要行业,国有经济有其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因此重新进行查漏补缺式动态调整,及时强化国有资本对战略性行业和重点领域的控制力,寻找公有与私有间的平衡点。但是,对国有化的“矫枉过正”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约束经济发展活力,影响经济转型成效。

 

 

 

 

 

 

 


1  俄罗斯对重要战略领域大型企业的控制

(二)收入分配改革的综合调整

伴随经济改革,俄罗斯适时调整分配制度,同时沿袭了苏联时期的高保障体制,基本思路是从全社会普遍的福利制度转向为最贫困者提供最低限度的社会保障。虽然改革使得社会贫富分化加剧,但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俄罗斯人也实实在在地分享了经济增长的成果。

1、收入分配制度发生重大转变

由原来的以按劳分配为主要形式的单一分配制度向按多种要素分配的收入分配制度过渡。2010 年在俄罗斯居民货币收入的五个构成要素中,劳动报酬仍占主导地位,约为66.4%,财产收入占4.3%,企业家才能收入占9.2%,社会转移支付占18.1%,其他收入占 2%。从20002010 年俄罗斯居民货币收入结构及动态变化看,俄罗斯基本形成了以劳动报酬为主、其他要素收入并存的收入分配模式。

2、实际工资增长远超GDP的增长速度

2007年,世界银行发布了一份极具震撼力的俄罗斯经济状况报告,它指出,俄罗斯经济增长是符合穷人利益的经济增长。俄罗斯的经济增长,始于1999年。从1999年至2006年,年均增长约6%,经济总量增加了70%。然而,俄罗斯人的工资和人均收入却增加了 500%,扣除通胀后,人均收入实际增长超过了200%。八年间,俄罗斯的人均实际工资和人均实际收入的增长速度比人均 GDP的增长速度高出两倍。

3、社会保障体系得到巩固和加强

普京执政伊始,在认真分析俄罗斯国内外情况的基础上,意识到加强和巩固社会保障体系的迫切性,通过强化国有控制,将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用于民生,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投入。俄罗斯联邦和各联邦主体、地方政府将三分之一的财政支出,用于医疗、教育、补贴、救济等社会公共领域,围绕弱势人群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保障制度。随着经济增长,俄罗斯各联邦主体每一季度都要调整一次“最低生活标准”,也就是“贫困线”。该标准用于评估居民生活水平以及作为制定补助金、补偿金及其它社保支付的款项。可以这样说,今日的俄罗斯,由于“贫困线”的补助标准特别高,“贫穷”是相对的,已经没有绝对意义上的穷人了。

                                            

资料来源:俄罗斯联邦财政部

2  2005-2010年俄罗斯社会保障支出(10亿卢布)

(三)经济与环境关系的协同调整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不可避免的受到各种污染,在俄罗斯有13的领土上居住着全国60%以上的居民,受生态威胁较多。对此,俄罗斯采取了积极措施,有利于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其基本思路是从对自然资源保护立法的关注,到对生态立法一体化以及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立法理念的关注。

1、注重公民生态权利,提高公众参与意识

公民的生态权利是当代俄罗斯生态法的核心内容,可以视为俄罗斯生态法的一个最实质性的发展趋势。《俄罗斯联邦宪法》第42条巩固了每个公民享有良好生态环境的权利,吸引公民参与到保护环境的机制之中,保证对国家机关和企业环境保护活动进行社会监督,促使国家生态安全在人文(社会)方面形成生态文化。

2、完善法律体系建设,加强对自然客体的保护

俄罗斯生态法律规范在整个生态规范性法律文件体系中数量显著增加,改变了过去以从属于机关和政府的政策规范调整为主的局面,成为俄罗斯联邦宪政分权原则得以实现的体现。俄罗斯立法中承认对自然资源私人占有的合法化, 特别是对土地所有权私人占有的合法化,加强了在自然资源立法中对自然客体和资源多种所有制形式的保护力度。

3、构建多种环保制度,强化生态责任

加强保障生态安全的国家管理机关的职能,完善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法律调整机制。俄罗斯加强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生态鉴定制度、生态许可制度、工业客体安全预警制度和生态监察等制度的构建,对预防和有效地控制生态灾难和预防生化危害后果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同时,俄罗斯在立法上更多地关注对生态责任的法律调整,尤其是对生态违法的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的调整。

二、经济体制改革并未直接带来经济结构转变

经济结构具有很大惯性,不会随着体制骤变而迅速转型,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体制新瓶还不得不装传统发展方式的旧酒。俄罗斯本国体制发生重大转轨,但政府职能转变和宏观调控机制改革并未直接推动产业转型和结构调整;企业成为市场导向的主体但未能提高竞争力,创新依然比较弱;尽管俄罗斯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但是经济结构中仍然存在一系列不平衡、不可持续的突出问题。

(一)经济结构与体制转变不同步:能源结构形成路径依赖

总体而言,俄罗斯体制转变后,经济结构有所变化,但仍以资源型产业为主。过去在苏联时期,经济结构问题表现为:农轻重比例失调,重工业和军事工业比重过大,轻工业过轻;经济结构的显著特征是资源密集型产业占主导地位。自1999年以来,俄罗斯经济快速增长,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使其成为最具增长前景的“金砖”国家之一。尽管如此,在俄罗斯快速增长的经济总量背后,其增长质量、经济结构和国际竞争力却并未得到有效的提升。现阶段,俄罗斯的经济结构仍然不合理:在生产部门结构和商品出口结构中,资源型(能源和原材料)产品的生产和出口的比重较高,而高新技术产品、高附加值的产品在俄罗斯的出口结构中所占比重相对较低。产业结构中能源尤其是油气工业一业独大,对油气出口过度依赖,形成了产业发展的高风险与脆弱性。这导致俄经济严重受制于外部经济环境,特别是油价的涨跌直接对俄经济造成影响。

(二)体制变得不彻底,结构调得也不到位:创新能力较弱,投资环境不佳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改变所有制本身不应是目的,目的应该是提高经营效率。俄罗斯的科技创新和经营机制创新未能伴随体制改革及时推进:一方面长期以来,俄依赖自然资源出口的增长方式极大地削弱了俄罗斯国内加工业和高新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根据俄罗斯的实践,大多数企业虽然实现了私有化,但企业经营思想和经营机制几乎没有转变,其经营效果不仅没有提高,甚至不如国营时期。企业的研发水平较低,创新活动少,并且缺乏创新条件和制度框架,特别是研发竞争强度低、管制过渡和腐败等问题导致难以形成创新的自主机制。此外,虽然俄一直强化行政机构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但滥用职权、官僚主义、权贵垄断、寻租腐败依然严重,整体投资环境不佳。每年因腐败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3000多亿美元,按照透明国际数据, 2005年俄罗斯腐败指数为214,排第128,为极端腐败国家。普京多次强调,腐败已经成为阻碍经济秩序健康化和正常发展的毒瘤。

 

3 R&D 支出占国内 GDP 比例

 

资 料 来 源 : “Reviews of Innovation Policy Russian Federation 2011, OECD,http://www.imemo.ru/ru/conf/2011/06062011/06062011_IG.pdf

4 2007 年高科技及中高科技产品占总制成品出口比重

 

三、经济转型的新变化

2010年,俄政府在刺激经济复苏的同时,推动经济现代化、发展创新型经济的步伐明显加快。有分析人士将2010年称为俄罗斯“创新经济元年”。俄罗斯的转型着力点侧重于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由资源依赖型经济转向创新型经济,依靠高新尖端技术建立全新经济框架,进行现代化的知识密集型产品生产。

(一)提升人力资本,提高创新能力

基于对经济结构问题的忧虑,俄罗斯政府20082月推出了“国家创新发展战略”,其主要措施包括对人力资本进行大规模的投资,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俄罗斯总统普京在2012年国情咨文中指出,未来几年对于俄罗斯和世界将是关键转折点,全球对资源的竞争日趋激烈,首先表现在人力和智力资源的竞争上。普京认为,要建设一个富强的俄罗斯,技术创新是关键,为保证国家经济的持续增长,必须在技术层面取得突破。目前,俄各地区都把开发创新技术作为最紧迫的任务。但是,技术创新不可能一蹴而就,据俄经济发展部估计,创新经济发展效应将在56年后方可显现。

(二)提高政府服务意识及管理效能

根据世界银行评估数据显示(图5),在 2004 年到 2008 年石油价格处于历史高位、外部环境良好的情况下,俄罗斯解决治理能力和改善商业环境的转型并没有明显的进步,甚至还有所下降。现阶段,俄罗斯为实现经济的创新发展,不仅意味着要营造鼓励创新、改革投资路径和创造人力资源发展的新政治、经济环境,同时,提升政府治理经济的执行能力更是至关重要。培育市场机制和竞争环境,深化政府机关改革,提升政府服务意识与管理效能是俄罗斯创新发展的题中之意。

资料来源:“Governance Indicators Project,WB.

注:6 个指数值域为-2.5 2.5-2.5 表示极差,+2.5 表示极好。

5 1996 年至 2009 年俄罗斯政府治理指数

 

(三)培育企业家精神

伴随体制改革,俄罗斯的企业家阶层几乎是在很短的时间里喷涌而出。虽然俄罗斯以非国有制为主导的市场经济框架已逐步形成,但迄今没有培育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没有形成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阶层。技术创新终究还要落实在微观层面,当企业家精神大量配置到创新等生产性活动中时,创新型经济就会得到快速发展。俄罗斯在创新转型阶段,倾向于培育和保护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完善激励和监督机制,以期与市场经济相适应,改善社会和企业的自主创新环境。

四、启示

经济体制与经济结构的关系,就像瓶和酒的关系,俄罗斯体制改了,但体制的“新瓶”仍装着原有经济结构的“旧酒”,在迎接积极转变的同时,经济发展也必然受到一定的掣肘。“新瓶装新酒”才是经济转型所追求的实质改变。欲酿“新酒”,还需要好的“酵母”和适当的时间:提高人力资本素质和创新能力是经济结构转型的决定性因素;转型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经济结构调整是慢活,“行百里者半九十”,体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后,仍需要不断深化,予以配套的系统建设、庞大的资金投入和先进的技术支持。在一个转型历史继承非常复杂的国家,进行大规模的“结构改革”无疑是一场新的“革命”。这场“革命”不仅是对普京新执政期经济能力的一个检验,同时也关乎俄罗斯发展的未来。其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结构转变的历史关系与新动向,对我国具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