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1日起北京开始实施小客车限购政策;半年后贵州省会贵阳也颁布汽车“限购令”;而到2012年8月,广州亦宣布立即对小客车进行总量控制。两年间3个城市陆续实施限购,而杭州、深圳、天津等城市也将限购的传闻沸沸扬扬,引发各方面广泛关注,限购似乎正在成为一种趋势。那么,中国的大城市要迎来限购时代了吗?我们的汽车企业应如何应对?
限购的背景
限购政策的初衷是缓解交通压力,缓和汽车和交通的矛盾。2009-2010年中国汽车市场经历爆发式增长,两年复合增长率高达42.6%,而同期城市道路面积仅增长了7.3%,城市建成区面积仅微增5.1%。其他配套设施如停车场等建设也远远落后。汽车高速增长与城市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集中体现为交通拥堵严重。尤其是在大城市,居民出行效率大大降低,交通成本居高不下,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了经济社会发展。相关调查显示,我国主要大城市中,北京的交通拥堵状况最严重,2010年道路畅通时北京市居民平均每天上下班在路上的时间为40.1分钟,道路拥堵时为62.3分钟,每月北京居民由于道路拥堵产生的经济成本高达335.6元。因此,北京、贵州开始限购之时,矛盾的焦点在汽车和交通。
而从2012年广州宣布限购时,限购就不再仅限于汽车和交通的矛盾,它将问题进一步引向汽车和环境之间的矛盾。广州市的小客车限购政策通告中明确提出,限购不仅是“保证城市交通有效运行”的需要,也是“改善和保护大气质量”的需要。近几年空气污染问题日益恶化,已严重影响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和身体健康,成为影响城市环境的顽疾。2012年国家开始对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开展PM2.5监测,城市环保考核压力明显上升。机动车是PM2.5的重要排放源,对全国的平均贡献率约为20%,其中北京约为22%,广州约为38%。2012年的广州限购,反映出环保和交通压力并行下大中型城市不得已而为之的新趋势。
国内外治堵环保措施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