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副主任李俊元接受新华社《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主要采访内容摘编如下:
2020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1.7%,2022年已经超过13%,据国家信息中心估算,这一比重,2025年有望超过17%。2023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继续向上生长,总体呈现出技术能力谋新、产业集群成链、融合发展提速、民营力量争进的良好态势,成为经济发展的亮色。
李俊元指出,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爆发的惊人增速、显露的亮眼风采,有时代的力量、趋势的力量,有制度的力量、体制的力量,也有担当的力量、奋斗的力量。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细分赛道上,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代言的民营力量,显现出积极的进取意识,正奋力奔跑力图成为世界级企业。据国家信息中心调查数据,2023年二季度战略性新兴产业民营控股企业的生产、销售和创新投入指数分别比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高5.8%、4.8%和8.1%,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最具发展活力的组成部分。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向上生长的背后,是产业协调力、创新驱动力、人才支撑力、资金加持力等的向下扎根。产业协调力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创新驱动力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动力,2023年从实验室、研究院到企业、产业园工业园区,各类科技创新活跃的地方,无不感受到科技创新的活力。李俊元说,新质生产力的重大论断一经提出即深入人心,国家大力推动新质生产力,就是表明我国聚力以科技创新之进拓产业创新之路,以产业升级构筑竞争新优势,为经济稳增长注入新动能,使高质量发展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李俊元更进一步指出,新质生产力理论深刻指出了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特点就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这一新的理论是对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再创新,谱写了习近平经济思想新篇章。我们要以新质生产力理论为引领,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突破科技创新的难点堵点,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奠基蓄能,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抢占先机。
未来进一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还需在抓好集聚、引育人才、自主创新、做好调控等方面加力。李俊元认为,立足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未来需要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采取重大工程联合攻关,比如支持领军企业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等,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和行业共性技术攻关,产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成果,逐步缓解并最终根治产业发展受制于人的情况。同时,发展路径要适当注意向满足内需为主的方向倾斜。需求的变化要求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提升全产业链竞争能力,重点可从提升中国企业的前端设计能力、提升市场开发和营销能力、完善配套生产性服务业体系等三方面入手。
(本文摘自《瞭望》2024年第11期,略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