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产业是技术密集度高,人才密集度高,资本密集度高的“三高”产业,工业机器人产业既可通过智能化生产让厂商获得高质量的产品制造水准,也可以应对劳动力成本上升等问题,是破解中国工业成本快速增长、低附加值、环境资源制约等因素的重要选择,也是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比尔盖茨曾表示,如果他现在是20岁的话,肯定会选择机器人作为创业首选目标。与光伏、风电等新能源产业一样,机器人产业近几年经历了爆发式增长阶段。过去5年中国机器人市场以年均36%的速度增长,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机器人使用大国,也是全球机器人增长速度最快的市场。在巨大的利益驱使下,各地政府、企业纷纷涉足机器人产业,目前各地政府宣布建立机器人产业园区总数超过30家,机器人相关企业的数量甚至超过了4000家,远远超过市场需求,产业投资过热风险日益显现。
一、机器人产业依然处于大发展时期
机器人产业是国家重点扶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去年6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机器人革命有望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一个切入点和重要增长点,将影响全球制造业格局,”习近平强调:“不仅要把我国机器人水平提高上去,而且要尽可能多地占领市场”。这意味着,以机器人为突破口的制造业升级越来越具有战略意义。在工信部正在制定的《机器人技术路线图及机器人产业“十三五”规划》中,预计到2020年,中国工业机器人的产业体系要具备3-5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8-10个产业配套集群,机器人密度(每万名工人使用工业机器人数量)达到100以上,这一数字的全世界平均水平为58,而中国还不到30。目前机器人市场主要集中于汽车制造行业,全球汽车行业的应用约占工业机器人总量的40%,而在中国,这一数字达到70%。
中国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2003年之前为萌芽阶段,机器人数量不过几百台;第二阶段为起步阶段,2004年-2009年机器人数量达到上千台;2009年以后至今则进入了大发展时代。过去5年,中国机器人市场以年均36%的速度增长,2013年销售量攀升至36560台,同比增长60%,成为世界第一机器人大国,也是全球机器人增长速度最快的市场。人力成本上升是催生机器人需求的根本因素,2000年-2012年,国内制造业工人工资复合增速为13.6%,而近三年出现加速上升的趋势,东部沿海省份如广东、浙江等制造业密集地区更是出现用工荒现象。这与日本上世纪60-80年代很相似,他们在70年代中期掀起了机器人替代人工的热潮。机器人代替人工,主要解决三个层次问题,即人干不了(特种机器人)、人干不好(汽车等高端领域)和人不想干(国内一般制造业)的,现在到了人不想干的阶段,需要用到大量的机器人。
二、产业投资过热风险日益显现
在中国领导人多个场合提出“机器人”概念后,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和企业开始关注这个行业,数个地方政府计划在“十三五”期间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目前宣布将建立机器人产业园区的省市包括:成都、重庆、深圳、昆山、河南、芜湖、上海等,园区总数超过30家。许多地方政府对制造业企业应用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给予相关补贴,以广西柳州为例,此前曾初步计划企业开发和购买机器人可按每台(套)投资额的20%-30%进行补贴。2014年被业内称为“机器人元年”,这一年热闹火爆,企业通过不同方式涉足机器人产业的局面近乎疯狂。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有70余家上市公司并购或者投资了机器人、智能自动化项目,而中国机器人相关企业的数量甚至超过了4000家,其中规模最大的不过30亿左右,95%的机器人企业年产值不过一亿,而国外机器人企业也就十几家,且都是巨头。
从市场实际需求看,机器人高技术和机器人市场实际需求存在背离,目前阶段需求可能远没有企业预计的那么乐观。实际上机器人只适用于一些特殊领域,比如高危、高污染的作业还有重物的搬运。人没有机器人的高精度,但有适应力;有些领域,让机器人做会非常复杂,要加非常多的传感器、测力度,只有信息量足够大的情况下才能进行数字化,但很多应用领域,是不能数学建模的。比如从事安琪酵母生产,如果用高精度的温度控制,反而做出的酵母质量不高,因为它是生命体,必须由人来控制完成。现实是浙江“机器换人”的计划提了两三年却难落地;富士康提出的百万机器人计划,也很难做到,因为现有的技术还不足以支撑。尽管包括中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在近两年大力推动机器人产业发展,但2014年全球机器人产值约300亿元美金,还不如国内一家传统制造企业的产值。机器人的成本高,一个传统型劳动密集型工厂,要转型成为一个机器人工厂,费用巨大,一个机器人的劳动率等于3.6个人,但是其成本约等于5至50倍。大多数传统制造业的利润6%,银行的融资成本却达到10%,企业没有强劲的动力去推动其转型,也没有这么多资金。如果这么一锅粥地乱干快上,机器人产业的大机遇可能又变成一个产业大泡沫。
三、核心技术缺失成为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我国目前已成为全球第一大机器人市场,但本土机器人研发制造水平在国际竞争中仍处于劣势,核心零部件关键技术久攻不克,严重阻滞我国机器人产业良性发展,并加剧产业“国退洋进”风险。虽然当下我国本土机器人企业众多,但RV减速机、谐波减速器、伺服电机与驱动、控制器等工业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技术仍跟国外品牌有相当差距,大部分企业依赖进口。在工业机器人成本中,成本占比最高的为减速机,约占35%,伺服电机约占25%,控制器约占15%,机器人本体在总成本中占比不到25%。若缺乏核心技术,本体机器人企业可掌控利润着实有限。由于缺乏核心零部件技术,我国企业在采购中议价空间狭窄,导致成本居高不下,市场竞争力不强。2014年国际机器人协会IFR发布报告认为中国机器人产业缺少技术创新,包括创新思想和创造性成就;没有可以参与国际竞争的骨干企业,普遍规模很小,关键部件品质和可靠性落后世界先进水平5到10年。
与国内机器人企业核心零部件严重依赖进口形成鲜明对比,国际品牌工业机器人厂商很多本身就是核心部件的提供商,这使得他们在成本上具有天然优势,国内市场基本被外资品牌占据。来自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的信息显示,2013年中国购买并组装近3.7万台工业机器人,其中外资机器人普遍以高端工业机器人为主,几乎垄断了汽车制造、焊接等高端行业领域,占比96%;而国产机器人主要应用还是以搬运和上下料机器人为主,处于行业的低端领域。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统计显示,2013年外资企业在华销售工业机器人总量超过27000台,较上年增长20%,占据中国市场70%以上的份额。机器人行业“四大家族”(ABB、FANUC、安川和库卡)合计占国内机器人50%以上市场份额。
四、国家应完善相关规划,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社会发展到了一个产业必须升级的阶段,劳动力成本在不断上升,人口红利不断减小,传统的制造业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个性化的需要,新的制造模式将向更加智能化方向发展。
从长期看,巨大的国内制造业产能和强烈的自动化改造需求仍将推动机器人产业持续火爆。预计到2020年国内机器人系统集成市场将达到2000亿元,其中一般制造业1400亿元,汽车行业600亿元。预计未来5年一般制造业的自动化需求将快速增长,市场需求将明显超越汽车行业,市场规模占比将达到70%。
为促进机器人产业健康发展、提升行业竞争力、防范投资过热风险,政府一方面要推动完善多层次的研发体系,加大对机器人企业研发与产业化的资金支持力度,加快基础性研究,助推核心技术研发攻关,着力突破关键技术和重要环节。另一方面,宜尽快出台机器人产业及相关技术的国家标准,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引导行业发展,同时完善标准体系建设,组织编制我国机器人产业行业标准体系结构图和标准明细表,搭建产需对接平台,培育产业推广示范基地,促进机器人产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