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来源:信息化研究部
时间:2016-03-09
早在2015年11月1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就在G20峰会上提出:“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在创造历史性机遇,催生互联网+、分享经济、3D打印、智能制造等新理念、新业态,其中蕴含着巨大商机,正在创造巨大需求”。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又明确提出:“支持分享经济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让更多人参与进来、富裕起来。”分享经济发展已得到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2016年2月28日,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中国互联网协会分享经济工作委员会联合发布《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6》。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分享经济市场规模约为19560亿元;分享经济领域参与提供服务者约为5000万,约占劳动人口总数的5.5%:保守估计,参与分享经济活动的总人数已经超过5亿人;预计未来五年分享经济年均增长速度在40%左右,到2020市场规模占GDP比重将达到10%以上。
但从实践层面看,分享经济发展仍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
所有新生事物都会遭遇“成长的烦恼”,分享经济也不例外。对于中国而言,分享经济的发展还会遇到一些特殊的矛盾和问题。
1 分享实践发展加快,监管体系亟待重构
当前占主导地位的经济社会管理制度是建立在工业经济和工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强调集权、层级管理、区域与条块分割等管理方式,注重事前审批和准入。基于网络的分享经济具有典型的网络化、跨区域、跨行业等特征,快速发展的实践使得许多制度变得越来越不适应。
当前许多新业态游走在监管的灰色地带,如股权众筹在我国还处于法律与监管的模糊地带。有些创新实践则面临不合理的制度要求,如从事互联网教育的企业被要求配置线下教学用地,否则不予审批;一些地区要求从事网络出行服务的专车需要具有运营资格,等等。如按现有法律和制度要求,多数分享经济模式都有“违法”嫌疑,面临随时都可能被叫停的灭顶之灾。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很多,分享经济的发展对现有的政策、制度、法律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在倒逼监管部门研究、制定适应分享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创新和完善监管方式与手段。
2 创新引发利益调整,统筹协调难度加大
分享经济发展大大降低了诸多行业的进入门槛,分享型企业拥有显著的成本优势、创造无限供给的能力、趋近于零的边际成本,使传统企业面临巨大竞争压力。在具有排他性的垄断市场中,分享型企业的进入及其快速扩张的发展态势冲击着原有的商业逻辑和经济秩序,直接引发了社会财富和利益的重新分配,不可避免的会遇到来自既得利益者的质疑和阻挠。
分享经济可能引发深层次的社会分工与组织变革,涉及的领域之广、人员之多前所未有,协调难度明显加大。
3 产业发展尚不成熟,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分享经济模式下产品与服务的供给方通常是大量不确定的个人或组织,尤其是当前诸多领域的分享经济都处于探索阶段和发展初期,其服务和产品的安全性、标准化、质量保障体系、用户数据保护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和隐患。多数企业并未找到有效的商业模式,同质化竞争普遍,多数领域仍处于乱战状态。
多数领域的分享经济模式尚未取得合法性,无法纳入正常监管体系,导致不公平竞争、税收、劳资关系等许多问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容易被不良商人钻空子。
4 观念认识不到位,原有法规不适应
迄今为止,人们对于分享经济的理解还只是实证分析和现象观察,系统科学的理论研究还比较缺乏。比如,分享经济发展的社会财富效应、对社会就业总量和结构的影响、相关宏观制度设计等,既没有系统的理论指导,也缺乏有效的数据支撑。
现有的很多法规是在多年以前制定的,是工业时代的产物,有很多细则已无法适应信息时代的实践发展。既不能鼓励创新,甚至阻碍了创新,也无法继续发挥有效的监管作用。这些法规既不能解决行业准入门槛、从业人员社保、税收监管、信息安全以及信用体系建设等共性问题,也无法解决行业差异化带来的具体问题,如在房屋分享领域会遇到卫生、消防缺乏统一标准问题,在WiFi分享领域会遇到网络注册实名制问题,在送餐行业会遇到服务标准化和员工培训问题,在家政服务行业会遇到特殊的劳务关系及劳动保护问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