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与医疗的结合催生了名医主刀、春雨医生、好大夫在线等一批医疗资源分享平台。其中,名医主刀于2014年10月上线,它是国内最大的移动医疗手术平台,旨在帮助广大有手术需求的患者,在第一时间预约全国知名专家,并调动闲置床位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帮助患者及时入院手术。医生提供手术服务的方式是先通过互联网平台,了解患者病情及需求,并确定能够提供床位、设备的医院和日期,然后在约定的时间前往该医院为患者进行手术。相比于传统模式下普遍存在的“飞刀”现象,互联网的引入能使信息更加对称,医生和患者都有了更多的选择。
发展概况
2015年5月,名医主刀获得真格基金提供的500万元人民币天使投资;2015年10月,名医主刀完成A轮6000万元人民币融资,复星医药领投,高榕资本、真格基金跟投。
2015年8月,名医主刀的合作医生已实现北京、上海、天津、杭州、南京所有三甲医院、所有科室全覆盖,每个城市随时可以调用的公立医院及私立医院的床位超过1000张,满足医保患者和商业保险患者的多重需求。
截至2015年底,名医主刀的签约医生超过2万名,其中三甲医院的科室带头人、主任医生等超过2000人,集中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杭州、深圳等地。同时平台也签约了大量的基层医院和医生,他们通过平台寻求对接名医资源。
2015年名医主刀平台完成的手术量超过4000台,手术量以每月40%的速度增长,预计2016年将突破60000台手术。名医主刀已与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北京和睦家医院、上海德济医院等一批优质的公立及高端私立医院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随时可以提供大量的床位和手术室资源,对接的手术落地医院超过100家,还同新加坡、美国、日本的知名医院建立了合作。
目前,名医主刀发展迅速,预计未来完成的手术量将达到全国4000万台手术的5%。
业务模式
名医主刀是一个将手术环节互联网化的平台。一方面,整合顶尖的医生资源,整合二、三甲医院和高端民营医院的空闲床位资源,为名医多点执业提供场所;另一方面,患者可以通过平台去预约专家,专家利用自己业余时间为其进行手术治疗。名医主刀的业务运营主要有两种,一是“多点执业”模式,名医主刀积极打造医师多点执业的落地平台,患者通过名医主刀精准对接到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名医专家资源,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三甲医院门诊排队现象并减少患者乱投医而产生的费用,二是“互联网+分级诊疗”模式,名医主刀与国内多家三甲医院、二甲医院、民营医院合作,基层首诊患者通过名医主刀平台可对接三甲医院医生,在有闲置床位资源的二甲医院或者民营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缓解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同时带动二三四线城市医疗水平的提升。
名医主刀的盈利模式是收取平台服务费。此外,平台还会为患者提供保险等增值服务(如中国人保为名医主刀定制开发的健康守望保险产品等)。平台将进一步拓展术前检验检测、术后康复等业务。未来将通过数据分析、广告合作、商业合作等方式来获得更大收益。
名医主刀多项措施加强医疗风险管控,一方面,名医主刀与医生、医院、患者签订相关协议,平台职责为信息发布、专家时间预约、床位信息对接,但不参与治疗过程的操作。根据国家相关规定,相关医疗事故由落地医院承担。同时,主刀专家自身也会关注术后患者恢复情况或者派专家团队成员进行24小时监护。另一方面,名医主刀也在与银联合作,打造异地医保授信垫付的医疗保险,出资为医生提供手术责任险、为患者提供手术意外险。
成效与影响
目前,名医资源高度集中在一线城市的三甲医院,但床位极度紧缺,与此同时二甲医院的手术设备、医疗环境与三甲医院相差不大,只是因为知名度不高,患者较少。通过名医主刀,患者入住床位较为空余的二甲医院,然后由三甲医院的医生利用自己的空余时间前来手术,从而获得一举三得的效果。对于患者而言,能够快速的获得三甲医院医生的治疗,对于三甲医院的医生而言,其在空闲时间的付出能得到合理的回报。对于二甲医院,患者数量得到增加,运营效率更大。对于整体医疗环境而言,使得医疗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能够间接减少因医疗资源紧张带来的医患冲突。
名医主刀的发展也有利于推动医疗领域的供给侧改革,名医主刀完成的每一台手术都是由三甲医院的主刀医生与落地医院的基层医生共同完成,客观上对落地医院医生进行了高水平的培训,2016年名医主刀完成6万台手术,假设每台手术有5名落地医院医生参与,相当于提供了30万人次的手术培训。
从未来发展看,名医主刀这种模式也面临着一些客观困难。如,医师多点执业政策执行不力。虽然早在2009年,原卫生部便印发《关于医师多点执业有关问题的通知》,在部分地区先行试点,后又在2011年扩大试点范围,但各地在探索、推行医师多点执业政策时,申请条件不尽相同、审批标准不一,对执业点的数量和地方进行限制,大部分地方实行注册管理而非备案管理,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名医主刀精准配置医疗资源。
文章摘自《分享经济-重构中国经济新生态》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主任张新红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