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glish
  • 收藏
  • 设为首页
  • 工作邮箱
微信公众号
分享
“信息社会50人论坛·北大讲堂”第九讲:“论信息-对信息及其规律的新认识”成功举办
来源:信息化研究部 作者:信息社会50人论坛 时间:2016-06-20

  2016年3月31日晚,“信息社会50人论坛·北大讲堂”第九讲活动在北京大学成功举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长杨学山应邀做了“论信息-对信息及其规律的新认识”的专题讲座。他以新著《论信息》为基础,重点介绍了五个方面的概念和理论,分别是:什么是信息、信息的运动、信息的演进、信息的结构和信息空间。

  杨学山通过视觉信息、听觉信息、遗传信息等生动举例,提出信息的定义就是“由载体与(或)外壳承载并表达的一切客观存在的含义”,他强调信息不是简单的载体,亦非形式性外壳,并进一步介绍了信息的六个重要特征,包括信息没有质量、能量、固定形态,是与物质世界、生物界和人类社会同步演进的客观存在;信息与承载信息的载体和表示信息的外壳存在可分又不可分的统一性;在数量上,自在态信息是无限的,自有态和记录态信息是有限的;信息间存在可表示的相互关系,语义信息间存在必然的客观关系;信息载体按物理与(或)生命规律运动;信息是智能的源泉和归宿。

  在“信息的运动”部分,杨学山介绍了信息三态即:自在态、自有态和认知态以及三态之间的关系,然后介绍了信息运动中转换、移动、计算和积累的四个内容以及载体、外壳、含义的关系及进化历程。并再次强调任何一个具体的信息都是由载体、外壳和含义构成的。

  在“信息的演进”部分,杨学山介绍了信息演进的过程及关键环节,包括六个阶段及其标志性事件、八次转换和八个结果;两个重要规律,即“由串行到并行的大规模事件积累”和“物理角度、生命角度的非连续性及信息角度的连续性进化”。接着杨学山对信息演进进行了分析,阐述了按不同规律运动的信息起源和严谨的逻辑架构,感知、连接、计算模式以及准则。

  在“信息结构”部分,杨学山认为信息结构就是“一个信息集合的含义及其内在关系的逻辑体系”,它是必然普遍存在的,具备客观性和普遍性,而且具体的信息结构在一定条件下均具有进化功能。信息结构可以分为两类:即只能为拥有该信息集合的主体所利用的“隐形结构”和可以为多个主体利用的“显性结构”。并提出信息结构显性化和完备化的工作量十分巨大,唯一可行的解决办法就是采取有管理的开放和开源路线。此外,杨学山还介绍了信息结构完备的四个判断标准,即感知力、表达力、解释力和呈现力。

  在“信息空间”部分,杨学山首先介绍了信息空间的五大构成要素:一是构成具体信息的载体、外壳和含义,二是自在态、自由态、记录态三态四类信息,三是信息结构,四是信息集合的存在空间,五是信息发展成果中扮演关键转换角色的载体。其次从信息空间发展的“初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以及认知能力的“主体、信息、技术”三个要素等方面,阐述了信息空间与认知能力发展的关系,并提出认知能力的构成和发展需要在信息和信息空间的客观性基础上重新解释。最后,杨学山解释了信息空间与物理空间和生命空间的关系,认为信息空间与物理空间存在“2+1”类相互关系:前一类是信息空间发展基础的“自在态信息”及改变物理世界重要因子的“认知和记录态”信息;后一类是假设自在态信息既是信息态,又能像费米子、玻色子一样,成为物理世界的构成要素。同时,生命空间的每一步发展都是与信息空间互动的结果。上述三个空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形成新的宇宙观。

  报告会引发了与会者的强烈共鸣与热烈讨论。演讲结束后杨学山副部长在现场签名售书,并与听众亲切合影留念。信息社会50人论坛成员、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邱泽奇主持报告会。信息社会50人论坛执行主席、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张新红主任预告,“北大讲堂”第十讲将由工信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安筱鹏副司长主讲“智能制造”。来自政府、科研机构、企业、高等院校师生等近200人参加了报告会。